【百媒链谈29期】蔡栋:国内区块链和国外区块链差异所在(下)

链天下 · · 8723 次点击 · · 开始浏览    
这是一个创建于 的文章,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百媒链谈》是一个由链天下主办,以微信群在线访谈的形式,面对链圈、币圈知名人士,就区块链产业现状、未来发展态势、近期热点话题等方面进行深度对话。目前百媒链谈已经进行到第29期。往期嘉宾有:币安何一、“宝二爷”郭宏才、通证派代表人物孟岩、中经金创研究院院长郑润祥、太一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邓迪、天天抖料创始人陈菜根等业内大咖。本期百媒链谈特邀麦当劳(中国)CDO/CIO、Infinivision深见iABC实验室创始人蔡栋,就“聚焦海内外区块链现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下面将交流内容全景呈现。由于篇幅过长,本期百媒链谈访谈稿分两期发布,敬请谅解。


蔡栋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如何融合?

链天下提问:我们知道您此前在万达的工作其实整合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四大技术,这四个门类相对而言都比较前沿,在ICO的项目中曾经看到过将四个学科融为一体的项目,您认为现在谈融合的契机或条件成熟吗?

蔡栋:我们实际上是把这方面的人才放在一起,把企业最大的挑战给他们,让他们在一起来进行尝试。比方说我们在计算机视觉方面整整做了两年,因为万达很多客户的数据不仅属于万达广场,实际上是属于3万个品牌主。要把他们串联起来,会消耗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同时,我们也要做人脸识别,把物理世界的人脸进行虚拟化,将模拟的信息进行数字化转变。所以我们做了整整两年,今年2月份才做到百万人脸识别世界比赛的世界第一名。

同时区块链团队在做方方面面的研究,要将敏感的生物识别数据放到区块链上,把数据的权限还给用户,因为有了这些方面的人才才有可能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把AI的模型做到最好,能够拿到足够多的敏感数据,我们才能够确权,能够把数据还给客户,由他们来决定是不是要跟我们分享数据,从而得到权益,或者是权益的交换。

另一方面,区块链本身的技术有待提升。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形,由V神提出的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真的是很难做到。以太坊交易速度慢,EOS号称达到百万TPS,实际上实测只有几十到几百。虽然可以通过搞侧链以及跨链技术来提高TPS,但也非常难。

还有区块链的其他方面,包括社区治理、开发易用性、智能合约完备性等都是挑战。所以,我们从来不说区块链+,而是AI+区块链,因为AI是人工智能,本身并不智能,但是有了数据就可以做很多的模型,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惊人的,AI经过几十年的尝试,已经成熟了不少。

现有的人工智能+区块链项目,主要停留在数据共享、算法分享和利益共享阶段。我们希望通过社区、算法、平台,以及闲置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云计算的服务器和GPU)为教育、医疗等有数据但苦于无法将其变成洞察力的企业单位做分布式计算。这个是可行的,也是我们内部主攻的公链,现在还没到开源和公开的地步,我们还在论争布局。

不过也不得不给大家泼些冷水,大家也意识到了1CO之后剩下一地鸡毛。大家可以想一下,那些白皮书有没有相应的学术论文,说的一些大话能不能实现,即使最近还有大量的这类项目在吹嘘,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所以,我们喜欢看带学术论文色彩的白皮书,这跟团队本身的工作习惯有关,因为他们平时就在大量的关注学术论文,希望不仅是看学术论文,同时能够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更多的探索。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把它工程实现,希望能够用代码把它写出来。

曾经获得图灵奖的MIT教授写的论文Algorand,当时就拿到了四百万额度,两个月之前又拿到了6200万美金的投资,近期又拿到了一亿的投资,证明区块链对基础架构的研究,包括共识算法,靠谱的投资非常惊人。

所以,我们认为在杂志上刊登的,有数学论争的论文,才是靠谱的。其他仅凭一腔热血以及忽悠的白皮书,虽然包装的特别好,但却是在祸害整个行业。牛皮吹了以后实现不了,最后气球破灭,再加上币圈不合理的私募代投,还有跑路,造成整行业看着不靠谱。但是,探寻本质还是有不少真正在做事的学术界的、工程界的人们还在继续在解决一些很大的挑战。

现在其实是最好的时机,在熊市中一些杂七杂八的项目和闲人会走开一点,给这个行业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同时,在熊市中已经布局了很多,尤其是有学术背景,有工程能力的靠得住的团队会有更好的机会打磨产品,能够去解决下一代计算的原生云架构的解决方案。最后能沉淀下来的,都会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再分享一点我们踩过的坑以及获得的经验。比方说AI+区块链很重要的一点,哪怕你有世界一流的模型,并不代表你能够部署出去。比方说我们获得了世界第一的百万人脸模型,如果要部署到麦当劳的三千多家门店去,买一个PC机加上一个图形卡,要花一万块钱,等于处理一两个摄像头的计算就要几千万的预算,这很困难。我们希很多的计算不要送到云上,因为一方面是贷款不够,另一方面是模型太大处理能力不够。

一定要把它压缩,人工智能里面也有这专门的研究方向,即把模型压缩的同时又保证准确度。其中有相当大的工作同时要在像ARM这样的 嵌入式平台上运行。大概只需要十分之一的成本。因为在门店里就能处理本地的计算。只有把嵌入式工程师、AI工程师以及区块链工程师放在一起,他们才能攻克这样的难题。

国内靠谱团队解析

链天下提问:在您看来,目前国内有哪些低调、认真在做事的团队?您此前判断今年下半年会有靠谱的技术落地,现在马上就是年底了,能否公布下您觉得是哪些方向上的技术创新点?

蔡栋:无论是万达还是麦当劳,已经有非常大的生态,比如麦当劳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基于此,我们接触了不少项目方,真有很多低调,认真做事的,但是,跟任何初创公司一样,他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

比如像Algorand这样基于VIF这样的公链技术,我是比较看好,但是,他们有可能成功,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Algorand本身没有激励机制,他不像有矿工的比特币、以太坊,也不像EOS有超级节点,没有激励机制。到底经济模型怎么做,我们现在是打了个大问号。但是,考虑到其基本算法,我们认为他是从理论上比较可行的新型公链技术。

另外,DAG大家说了很多,看上去很靠谱。可是,因为要做支付,以及百分之百不能分叉的这样一个场景,业务比较敏感。可能用在物联网对数据精确性要求不是太高,只要可以不断收集数据就可以的场景是没问题的,但是用在支付方面是要打个大问号的。

刚才讲的主要是有基于数学证明能够提高TPS的新共识算法,以及跟物联网、区块链结合的DAG技术。还有一个是除了POW,能够做一些分布式计算的海外上市的项目。像Golang他们也比较低调,在波兰一直在开发,也可以关注一下。但是这个已经是海外的范畴,至于国内靠谱的项目,第一还是要开源,如果不开源,我们不知道他能做到什么样子,就没法对项目进行评判。

另外,在应用方面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整体业务模式的创新,尤其是治理方向。如果要把一个有价值的东西上链,都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靠社区治理也好,最好是靠数学本身内在的半自动激励机制来运维。除了他本身的生态,就能有更大的潜力。

比如,最早做这个方向的加拿大Polymars,在国内是标准共识,他们做区块链项目评测的。我跟他们都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我们研究到了不少项目,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开源智能合约的应用是最好的,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这方面类似Dapp,这个本身不是公链,它是技术创新点,是结合了加密货币分布式算法以及共识机制激励机制,试图融合到传统的物理世界。这方面非常值得关注,很有意思。


链天下提问:其实说到目前的互联网的区块链布局,比如阿里、百度和腾讯,基本上都是将当前他们的优势业务加上区块链,您如何看待这类区块链产品?

蔡栋:这个都是挺好的事情,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先不看区块链,不管亚马逊(目前为止最大的云),包括阿里,百度,腾讯,谷歌,他们已经能够做到开源。谷歌的大数据,差不多在进行了七八年的时候才公布了他们的MapReduce,所以他们在大数据上一直是领先整个行业十年,现在已经缩短到大概几年。但是至少他们公布了论文,其他的大多数底层的应用,除非是已经变得很普通的东西,否则他们并不开源。确实有很多开源的,刚才讲的包括脸书谷歌都是开源大户。

你会发现,他们的区块链和他们的IaaS层,尤其是PaaS层,都是不开源的。这是大家应该引起警觉的地方,大型的企业如果他不使用开源区块链,虽然有互相竞争、知识产权、投入产出的考虑,但是这些应用最终很难跟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去比,这方面的竞争力是肯定不够的。

包括万达,麦当劳,其实也不希望被任何一个厂家锁定,除非刚才我说的最后一点,在侧链跨链技术上有突破,至少还可以通过一开始从他们的BaaS区块链技术的云服务开始尝试,采用区块链和其他AI、云计算来增加你的竞争力。如果以后不同的链都支持跨链,至少你没被绑定,不然的话还是挺危险的。

另外还有些优势业务,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发票,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能够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我觉得这样挺好,但是希望能够拓展更多的用户。

在拓展他们的用户的同时,考虑我刚才说的intercommunity,就是互通性,通过跨链技术或者其他更容易部署的跨云的区块链,他们获得的用户可能更多。但是理解到这样的高度,一般有业绩指标,有KPI指标压力下的管理人员未必能够有这样的认知。我们也不指望能够看到跨这些BaaS的架构出来,或者说是能够真正跨云的布局。

讲到这里,主要就是云的问题。首先以前大家说上云就是好用,可以给很多中小型公司,包括大型公司很快的部署,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去参加云计算的会议?其实云计算也是一个继续深度挖掘的技术,突破的场景就不仅仅是区块链了,很多搞区块链的忘了还有其他的。云计算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对大型企业来说,第一就是Hybrid,混合云肯定是标配了,一个企业有多个云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混合云里面你越成熟你会往回缩的东西越多,大家也是意识到了,Auto Scaling并不容易做。第二,你的技术越成熟,回缩以后,能通过开源那样的云计算,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做一个可伸缩的计算环境,这样可控成本高得多。假设你的带宽可以控制好,成本控制好,折旧控制好,不然的话完全在云上的开销非常大。

我们买的大数据至少都是256g的内存,40TB的硬盘,还有一大堆ssd加速,这样的云架构就是超级节点。大家也知道,运行一个eos超级节点费用之高。

回到问题本身,对于Baas这样云架构的区块链,如果没有使用区块链的平台可以进行采用,尽可能采用一些像以太坊企业版、超级账本、EOS这样比较容易找到开发人员,可以有机会摆脱的平台。假定你要部署自己的节点,部署自己的区块链架构,到时候可以脱离他们,这是比较好的选择。我希望麦当劳以后也会搭建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有一个公链,让更多的新创公司来,尝试给他们一个新的环境,所以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国外项目品质解读

链天下提问:与国内相比,海内外的区块链技术发展情况有哪些不同?您认为真正能支撑整个区块链落地的技术底层应该具备哪些因素?

蔡栋:刚才提到了一个就是比较早的做了ICO的分布式计算的项目,是波兰的叫Goland,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他的团队很小,就是认真在那里做,应该很快要推出测试网络了,海外项目的鱼目混杂肯定有的,但是我觉得他们还是比较坐得住的,就是打磨技术,他们是愿意分享的,而且他们在很早就参与了大量的开源项目。

我觉得国外跟国内是有差别的,差别最大的就是国内的项目包装太多,然后忽悠成分过多,虽然国外也有非常不靠谱的项目,但是,考察哪些靠谱的项目,创始人就是团队,他们之前合作的多,他们本身就在社区工作,本身就在做开源,而且他们的代码非常漂亮,并且是原创的、真的比较多,这个大家可以仔细甄别下,国内的有很多所谓的公链,其实就是拷贝以太坊,拷贝EOS,再加点东西,仅仅是靠拷贝然后再加点东西,这个真的不叫创新。

而且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以太坊,还有现在目前比较活跃的开发团队,他们的创始人对共识算法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真正能支撑区块链落地的技术底层,还是要靠算法共识机制。然后有些基础才可能有突破,因为现在大家意识到不是靠喊就能喊出来的,真的是要靠学术界和工程界,工程界需要软件工程师这方面的突破才行。

当然也可以用硬件实现,但是硬件本身没法解决本地的计算,网络的延迟。如果TPS那么高,网络延迟怎么办,所以好多人都根本没弄清楚延迟怎么解决。所以大家后续要往能落地的项目上转。

所以说侧链和跨链技术,大家可以跟进一下,如果真正做的好跨链,那每个原生的区块链要做好相应的机制,现在我也只看到了比特币和以太坊之间的跨链,更广泛的跨链我还没看到,但值得大家关注。

同时跨链技术真正做好以后,对我们的实体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假如选定了某个区块链,或者我们自己做了某个链,怎么跟其他的行业的不同的链做对接,而跨链就能够实现流量换流量这样基本的业务需求,所以跨链技术和侧链技术,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能沉得住气。要么在技术层面公关,如果有这能力,像我们这样不仅技术攻关,还希望把他能够用在大型的实体,有大量数据,能够对他的客户提供更多贴切的服务。这方面就是需要有工匠神精,这个我觉得还是最重要的。

另外一个就是协作,不再强调有多重要了,把不同行业的人放在一起,是能够解决这些技术底层协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他媒体提问:对于国内外区块链发展状况,除了刚才您谈到的技术方面与国内的差异,在社区治理、投融资、团队构建等方面有何不同?

蔡栋:总的不同,我主要讲欧洲,那边更脚踏实地一点,他们的投融资要的价格还是比较低的。在他们的社区里你看到的都是技术问题,但是国内项目的电报群里很少能见到这些。另外一个是黑客马拉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在做社群工作。但是国内的黑客马拉松,多数都是现有的团队去做、上镜或者路演。黑客马拉松的模式应该是大家去了以后当场结对,互相都不认识,最好认识的也拆开了,可以把多背景的人才放在一起,现场搭建一个项目出来。

黑客马拉松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区治理模式,就是众筹主义,鼓励创新。同时新组团的队伍能现场原创一些idea,这在国内比较少。

说下欧洲的投融资,家族办公室还是非常认可区块链和AI的,他们本来是准备大规模进入的,但是因为下半年的行情减缓了他们的脚步,他们现在也是跃跃欲试。总体来说,大多数项目团队想到中国来融资,但是实际上家族办公室更有钱,如果行情再跌一下,我觉得他们会出手的。

团队构建这块,我看到的欧洲的大多数团队都是小而美,主要都是技术人员,不像国内团队把精力放在运营和币值管理。他们关注的还是怎么把代码垒出来!

追问:在项目进度方面呢?

蔡栋:项目进度方面呢,他们生活比较简朴。进度也是有板有眼,因为他们也不会多招人,因为做区块链底层的人才也就只有那些,大学也没有提供更多的课程支持。进度比较缓慢,其实还是比较扎实的。

区块链融资解读

其他媒体提问:国家明令禁止STO,但是目前看到的文交所通证几乎与STO是一致的,同样是资产背书。蔡总怎么看?

蔡栋:说STO是非法的,主要是北京金融局。STO本身就没法落地,因为它包括资产证券化、众筹、数字货币,而数字货币在国内是明令禁止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讲,金融局局长他们说STO非法是有法律依据的。

但是,金融局局长本身是不是代表法律,我们不知道,所以对此我持保留意见。不过,我也非常理解,监管很容易把一件好事儿搞成坏事。好多金融沙盒,因为在没有金融沙盒的环境下,如果放开是比较难的。但是至于说文交所的通证与STO一致,是有出入的。目前来看成功通过SEC审核的STO,最终是可以用数字货币众筹的,这一点与文交所的通证是不一样的。我们与国内深交所的相关人员讨论过,得出的结论是更像是人民币的证券化。

其他媒体提问:区块链带来的是生产关系的改变,请谈一下其在赋能实体经济方面的作用?

蔡栋:将区块链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并不合适,这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概念,在西方并不是很认可,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比较早期的经济理论,现在主要从机会成本角度来描述。

从技术本身来看,区块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离它的远景还差的很远,但是,至少我们看到了一些靠谱的算法,至于能不能形成激励的经济模型,这事还有待实践。并且也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激励模型,即用新的共识算法解决突破不可能三角形。

不仅是实体,而是所有人类生活的改变其实都是靠技术,区块链对于企业而言,要么节节约成本,要么增加收入。公司制仍然是今后人类很主要的社会关系构成,所以,当时有人说区块链要颠覆银行、ZF之类的存在,也确实有一波人,包括以太坊创始人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区块链目前最主要的应该是怎么改变人类主要的协作方式即公司方式,使之能够赋能实体经济。

同时,要考虑通过STO、1CO、IBO、IMO、IFO等不同方式,将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股东的权益。但是,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仅仅是公司的收益,包括人类的创意,刚才提到的算法就是创意之一,还包括公司代码的开源,最主要的还是用新技术能够为企业的模式创新提供底层技术的支撑。只有区块链是不够的,如果将区块链放入DIKW(Data-to-Information-to-Knowledge-to-Wisdom Model)模型,区块链只是停留在原始数据和信息之间,它还有大量的价值有待挖掘,包括大数据、传感器、物联网、机器学习、算法等,才能达到智慧智能的地步。

另外,就是能够帮助企业减少决策时间,节约时间成本。其中包括在战略制定、考核等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持。

最后感谢蔡总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国内外区块链差异方面,以实例进行解读的竞猜分享。同时,感谢18区、币源社区、小狐资讯的战略支持,以及众位媒体小伙伴长期以来的鼓励。我们下期再见!


有疑问加站长微信联系(非本文作者)

入群交流(和以上内容无关):加入Go大咖交流群,或添加微信:liuxiaoyan-s 备注:入群;或加QQ群:692541889

8723 次点击  
加入收藏 微博
暂无回复
添加一条新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回复 没有账号 ?)
  • 请尽量让自己的回复能够对别人有帮助
  • 支持 Markdown 格式, **粗体**、~~删除线~~、`单行代码`
  • 支持 @ 本站用户;支持表情(输入 : 提示),见 Emoji cheat sheet
  • 图片支持拖拽、截图粘贴等方式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