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又是一个成长年!

BGbiao · · 1149 次点击 · · 开始浏览    
这是一个创建于 的文章,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大胡子是我特别佩服的一位老师,第一次知道他是17年偶尔一次线上讲座,具体题目忘记了,内容大概是关于"技术人如何赚钱",很real,告诉一些晚辈如何赚钱,以及拥有一些赚钱思维,我觉得这个真的很酷。后来才了解到他的疯人院和星球,所以立马入会,所幸会费不是很高(这要是再高个几百的,当时的我是肯定不会去"割韭菜"社群)。不过,在这两年里,虽然不曾在社群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通过群里各种大牛、前辈们的探讨,在加上自己的思考,也的确让自己再技术之外成长了很多,所以,在这里我向大家极力推荐大胡子老师,他的公众号是姜胡说.

年初了,总该总结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和收获,也该去梳理梳理新一年的征程如何走下去,这里有一篇胡子老师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感兴趣的可以去仔细读读早知道这个,我至少可以少奋斗3年,虽然有点标题档了,但不妨碍这依然是一篇值得看和值得思考的文章.

以下摘录几个观点,用于鞭策自己:

1.Stay hungry,Stay foolish

Stay hungry,Stay foolish!是乔布斯老爷子在斯坦福大学大学演讲时结尾的一句话,翻译过来即为"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大学,乔老爷子的自传以及演讲都那么激动人心,我还曾经将Stay hungry,Stay foolish!作为我的微信签名,直到后来我懂得了做的重要性,才将微信签名换成如今的Never try,Never known!。要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是内在修养的话,那么"Never try,Never known"就是外在表现,我们要一直对外保持不断的好奇心,不断尝试,只有不断尝试,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是多么的无知,而当你长时间处于无知状态时,往往会被别人远远的甩在最后。

所以,当你对这个世界失去了敬畏和好奇心时,你就一定会落后

落后就肯定会挨打,我相信从小到大大家都不愿成为挨打的那个人。

那该怎么办呢?我在"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后面再加一个"Never try,Never known!".

  • Stay hungry: 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 Stay foolish: 接触到新事物时,不要让固有的观念影响自己。真正强大的人,允许自己的大脑里同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完全相反的声音。
  • Never try,Never known: 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本身的运行机制,当你知道再多也不去尝试仍然是不知道

2.技不压身

像我们搞运维的,最早之前可能会比较熟悉使用Linux,然后擅长Linux环境下一些常用服务的规划和实施,并且能够尽快排查故障和问题。在我刚开始从业的一段时间,我一度有点茫然,纠其原因是因为运维这个行业,起码像我上面提到的这个定义,其实任何一个有相关技术背景,并且本身还算是一个靠谱的人,及时对运维一点儿也不懂,如果有运维的活儿,那他也一定可以完成,不过就是多花点时间多花点儿精力而已。

所以,我那个时候在想,作为一个运维从业者,未来将如何破局。这就跟一两年前同行相遇都会问"我们搞运维的,要不要去学点开发啊",到目前为止,我想市面上应该再没有不懂开发的运维了吧。至少你写个Python、Shell、Perl脚本是最基本的吧,再有甚者可能还会对运维有Golang或者Java开发的能力的要求。

那我想说的也是:多了解一些其他技术,对运维,甚至是其他事情都会有莫大的好处.

这两年我也因此去多学习了一些其他技术,比如Golang、Vue、基于Hadoop体系的大数据处理,虽然在这几个方面都不是很深入,也不是很资深,但此时作为一个运维从业者来说,或者想要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运维从业者来说,这些技能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020年,我会在巩固常用技术的基础上再去多拓展一些技术,比如Rust或者JavaScript之类的,毕竟2020年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了,我们自身的技能也应该再全面一些不是么?

有些人可能就会说了,学那么多技术,也不一定用的上,其实古人有句话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们在不断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是在未来一定要用它,而是用整个经历来还原他人决策的依据,让你能够以更贴近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一件事,更何况万一在未来用上了,不是也不用去求他人了不是。

这个时候,可能还会有人说了,我想去学习一些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国内网站上都无法找到,而且信息杂乱。其实,只要你确定了要去学习一些新技术,那怎么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是吧,只要目标明确,就一定能找到对应的途径。

3.知识获取

接着上面说到的,我想学习一门新技术,我该如何去学习呢?

我的建议其实如同大胡子老师的观点,一定要吸收最原始的知识

一定要拒绝二手知识。更何况是三手、四手。

前两天,偶然在群里看到有小伙伴说"现在就是照着网上的配置抄,然后埋大bug"。现实可能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大家时间都很宝贵,遇到问题也都着眼于解决眼下"问题",所以对于本质问题也少有人会追根溯源了。这就是典型的多手知识,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文章,我们可能不了解别人的场景,也不了解问题的上下文,照抄别人的配置,可能是暂时解决问题了,也许也埋下了一个祸根,但终究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没有任何成长。

胡子老师在那篇文章说:

读书这种事很美妙。
思考也是。
不要让他人剥夺走。
获取一些有养料的知识。
不仅仅是读书。

我们搞技术的人,大多数场景都在使用开源技术构建产品,所以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完全可以阅读那些官方文档,及时那些英文官方文档不那么容易理解,我也依然建议去阅读官方文档,起码在核心问题上,要比那些多手翻译的官方文档要好很多。再者,我们如果有时间和经历,其实是可以针对核心逻辑去阅读源代码来追溯源头。

到现在为止,我在工作上遇到的任何技术问题,如果是开源组件,我都会第一时间去GitHubGoogle上查找官方文档,当然我也会借鉴一些多手翻译的官方文档(毕竟英语水平不咋地)。

当然这里并不是想说是怎么去获取知识的,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即"对于知识,我们一定要思考要不要去学习,然后找到一手渠道去学习最原始、最纯的知识"。知识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需要的是有鉴别知识的能力.

然后,基于需求或者人类的社会动机将那些想法进行分类整理。 这句话也是胡子老师文章中的,很有感触。将我们学到知识进行分门别类,仔细想想,一个不能和人类需求和社会动机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它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呢?

可以尝试思考一下:

这条信息主要覆盖哪个团体和人群?
这个想法代表了哪些深层的人类需求和行为?
这件事有趣的地方在哪里?
别人是怎么做的?
不同团体之间他们互相是如何做的?

最后,依然以大胡子老师的话结尾。

观察生活中既有的生活方式,
和那些新鲜事物做对比。看看发生了什么。
最后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回归到人类的需求和社会动机上来。

人活着都有什么需求,你考虑了,别人没考虑,那,这就是你和别人的差距。

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这才是自然规律。

知识星球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BGBiao,一起进步~



有疑问加站长微信联系(非本文作者)

本文来自:简书

感谢作者:BGbiao

查看原文:2019年,又是一个成长年!

入群交流(和以上内容无关):加入Go大咖交流群,或添加微信:liuxiaoyan-s 备注:入群;或加QQ群:692541889

1149 次点击  
加入收藏 微博
添加一条新回复 (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回复 没有账号 ?)
  • 请尽量让自己的回复能够对别人有帮助
  • 支持 Markdown 格式, **粗体**、~~删除线~~、`单行代码`
  • 支持 @ 本站用户;支持表情(输入 : 提示),见 Emoji cheat sheet
  • 图片支持拖拽、截图粘贴等方式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