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回忆
不少动漫里都有主角团去海边这种老掉牙的桥段,而漫画家常借人物之口说出此行的目的是“创造美好回忆”。这里有意思的点在于,相对于参与海边之行和学园祭带来的快乐,漫画家们强调的却是“回忆”,这种在事后看才有价值的东西。由于中日间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对“创造回忆”这个概念并不熟悉。也有可能是“玫瑰色”的日本高中生活实在是太过美好,反衬出成为社畜之后的苦逼;而在中国,即便进入社会再怎么苦,恐怕都比不上高中时期。
我自认为非常幸运,可以在学生时期留下了一些美好的片段。进入社会之后,在我内心充满失落、煎熬和焦虑的时刻,我发现能带给我最大慰藉和力量的总是那些过往的美好回忆。这让我逐渐意识到回忆的力量,也开始理解为什么漫画里总强调“创造回忆”而不是“创造体验”——体验转瞬即逝,而回忆则随着时间的陈酿愈发珍贵。我相信一个人美好的回忆(尤其是青少年时期)越多,他的精神内核也就越稳定。令人遗憾的是,不幸的家庭和青少年经历同样将伴随人的一生,它不仅让人无法从过往汲取力量,更会带来持久的伤痛。
记忆股息
《DIE WITH ZERO》这本书提倡在死前花完你所有的钱。为了解释花钱的目的,作者自创了一个概念叫『记忆股息(Memory Dividend)』。这个概念让我醍醐灌顶,因为它准确而优美地阐述了我之前脑中模糊的感觉。下面我将会做个简单介绍。
首先,作者提到你可以把人生体验数值化。简单来说,就是给自己从体验中感受到的快乐打分。这样积累下来,就会有一个每年的分数。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大不相同,因此这个分数是完全主观的。

然后便可以引入『记忆股息』概念。股息是给股东定期派发的分红,即便股价不变,股息也能帮你积累财富。作者认为记忆带来的满足感亦是如此——已经获得的快乐记忆,将随着时间推移持续带给你满足感。经过的时间越久,这些积累起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大。因此可以知道,即便是同样的体验,越早获得收益也就越大。

作者还提到你应该选择自己要去经历的体验,这点我也非常赞同。以我个人为例,“创造”带来的快乐无与伦比,而买奢侈品则微乎其微,因此我会希望最大化创造的体验。然而另一方面,我们虽看似有选择的自由,却往往沿着某种规划好的轨道,依靠惯性在生活。我们都说“身不由己”,现在先攒钱,等退休了再享受。然而根据记忆股息理论,等退休了再去获得美好回忆,即便可以做到,留给你积累股息的时间也已所剩不多。说到底,在人生的最后,你拥有的只有回忆,是它决定了你对这一生是否满意。
人生体验
有句话叫『人生就是所有体验的总和』,记忆股息也无非是这句话的另一种表述。我听过一个有趣的理论:为什么世间诞生了生命和意识,因为造物主(根据你的信仰它可以是不同的东西,也可以就是宇宙本身)希望以不同的身份去经历和体验一切事物。我喜欢这个理论,不是因为它有多科学,而是因为它很浪漫。以及,万一真是如此呢?
最后再推荐一期播客《你一生的财富 - 知行小酒馆》。我想,体验也应该被纳入人生的财富列表,甚至应该排行首位——因为健康、金钱、社交等等,说到底不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吗?
I discovered 4 patterns in popular Hacker News posts' title:
fun & curiosity, pain points, relate, in-depth technical
Fun & Curiosity
I Sell Onions on the Internet

Pain Points
Show HN: I made a privacy-first minimalist Google Analytics

Relate
Does “building in public” work? (This is my post 😛)

In-depth technical
Rust in Linux Revisited

从最早的人人网,到后来的知乎和本博客,我在网上写作也有十几年了。今天突然想列个合集,总结一下过往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
我还记得文章是在家里的老 Windows XP 上敲出来的,也记得写到一半进入心流那种热血上的状态。现在回头读,当年高考结束后的意气风发依旧跃然纸上。那些只有高中生才能写出的文字,如今的我肯定是写不出来了。
这是我在人人(当时还叫校内)上发的第一篇日志,还听说语文老师会拿给她后来的学生看,也算是非常特殊的一篇文章。
真维斯楼(2011)- 人人网
当年学校把“第四教学楼”改名为“真维斯楼”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我是激烈的反对派,便写了一篇檄文攻击学校,很快火遍了人人网。现今人人网早已不复存在,而这篇文字我也没办法在网上找到了。
快进到知乎时期,必须要提的就是这个回答了。我可能是第一个把清华恶心的学生互评制度(素测)公之于众的人。今天点开,你仍然能在评论区找到『看着好可怕,吓哭了(;´༎ຶД༎ຶ`)”』这样的评论。曝光金字招牌背后的阴暗,这让当年的我无比愉悦。
当年凡是知道我账号的人几乎都会说“嘿我看了你写的那个回答”,还是挺有意思的体验。甚至直到今日,推理协会的新任会长还会问前会长“你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这篇回答流传并不广,但我很喜欢。对应试教育的声讨少说也有二十年了,然而大多分析根本就是隔靴搔痒,并未直指核心。其实,看透了应试教育,你也就看透了中国——正如这篇回答里写的那样。自然,你不能指望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把方方面面都讲透,但理解的人看完肯定理解了。
本博客于 2014 年建立,随后的几年是我文章的高产期,其中的代表便是这篇。本文是我研究生时期的思考和总结,比如你能看到之前文章里的线索汇聚成“出国”的结论。因为写于心智成熟的阶段,文章里的观点我现在依然认同(尽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说它是今天所写也没什么不妥。
当时我是抱着记录个人想法的心态写作的,后来陆续听到有人说本文曾给他们带来启发。相比于学渣回答里的阴湿吐槽,现在的自己有能力带给他人积极的影响,这点还是让人欣慰的。
一个观察,没太多可说的。
放上这篇算是夹带私货,但它确实是我最喜欢的私货了。但如果你玩过《逆转裁判6》,强烈推荐去读一下。
简单来说,我找到了游戏的“隐藏真结局”。写作本文的过程是一场奇妙的体验。从一开始的违和感,到回退存档从游戏里寻找蛛丝马迹,再到最后的抽丝剥茧得出结论,它让我第一次真正在《逆转裁判》里体会到当侦探的乐趣,而不仅仅是随着游戏进程大喊『異議あり!』。
真正的质变,将发生在完整接受了高中编程教育的学生念完本科走出校园的那年,也就是现在六七年以后。那时候,我们将见到一波从高中开始编程,上大学前已经明确志向,又经历了完整计算机科学本科教育的毕业生。这波毕业生的平均素质,将远远超出他们前辈同龄的时候。那时候,不光是转行的人,那些高中省份没有开课导致入门晚,或是大学光注重刷GPA不好好练手的,都将很难在就业市场中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好坑都被更强的人占了。这种因人才涌入导致的竞争压力逐层传递,实际上已经在近几年的CS申请和求职中显现了。最上层的人找不到好坑自然就得去下一层找,下一层的人又得去再下一层,层层传递到最后,自然就要淘汰一批人。当然现在还只是量变,质变要等到前面说的那个时候。
这个预测并没有错,但我当时并未意识到大环境的重要性(i.e. 美联储的低利率)。而且随着各种 15 岁少年搞开源创业被收购的消息出来,实际上这个预测还是保守了——对于有条件和兴趣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不需要等到高中就已经有大量编程经验了。
一篇反驳 V2EX 老哥抽象发言的文章。
Yihong 曾经把本文放进他的 2019 年度推荐。正如散佚的『真维斯楼』一文所示,十多年前的互联网数据今日已无踪影,而这种数据保存的危机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严重。『GitHub 是解决方案』这个结论,随着时间推移似乎也愈发确定了。
写于痛苦的升职失败之后,用血泪总结出的若干职场教训。本文似乎也帮到了不少人。其实我有过写续篇的想法,但鉴于我对传统的大公司升职加薪路径愈发不感冒,也不知道最终会不会写。
今年开始搞独立开发,写了一系列体验文章,比如这篇里记录了我推广 Clicknow 所做的各种尝试。未来应该还会写更多。
我的 HackerNews 巅峰。290 points, 212 comments,最高排名全站第三。写的时候我想过可能会火,但没料到会这么火,可能是正好切中了大家怀疑『build in public』的时代脉络吧(
暂时先这样,以后有新的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