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MongoDB,想必大家都使用过,在数据落盘后,查询该条数据时,会发现其会自动生成一条"_id",如:
>
db.test.insert({"name":"tom"})
查询结果:
{ "_id" : ObjectId("5fd049327fbb28868f4660a5"), "name" : "tom" }
>MongoID作为主键索引,即使是集群情况下,其在整个数据库中也是全局唯一的。
那这种ID有什么用呢?或者说在哪些场景下会被使用呢?
当然需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数据量现在或未来比较大,处于增长状态。
2.需要用唯一ID来标识。
比如说订单,优惠券,消息,待检索或处理数据(地图poi数据,蜘蛛抓取的数据)等等。
那这些场景ID需要什么特性呢:
>1.全局唯一。这是肯定的,两个不同订单生成了相同的ID,那怎么区分呢?
>2.趋势递增。生成的ID可能用作数据库索引,而一些数据库索引是B+树索引,如果趋势递增,则更能使用磁盘的块读取存储特性,提高写入性能。
>3.高性能,高可用。不能成为业务瓶颈。
>4.非连续。如果该ID对外使用,则很容易得知一天的数据量。如果是详情ID,也很容易被批量抓取。
>5.字节占用少。如果全由数字构成,则存储,排序更高效。如1111111比aaaaaa-111111在存储及排序方面更有优势
>
### MongoID构成
MongoID使用12个字节来表示,每个字节两位十六进制。如下图:
![](https://www.imflybird.cn/static/img/2020/mongoid.png)
而平时业务中需要先生成ID供业务方使用,那有哪些方案呢?
方案一:
使用UUID生成器(很多编程语言自带UUID生成)。生成格式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生成的格式是长字符串,如:123e4567-e89b-12d3-a456-426655440000,如果作为主键,存储及索引性能低。
方案二:
使用自增ID(用程序生成或借助mysql,redis)。但是会存在下面问题:
>1.不满足特性4的非连续,不过如果仅内部使用,倒无所谓。
>2.我们提到的是分布式,而这种方案如果要分布式提供服务,则运营成本很大。主要表现为新增机器及机器异常重启时。
>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两个机器A和B,则A机器可以用起始值1,步长2(其生成的ID为:1,3,5,7...);
>
机器B起始值为2,步长为2(其生成的ID为:2,4,6...),来满足全局唯一性。
>
如果随着业务增长,需再增加一台机器呢?那我们步长得改为3.起始值得设为一个比现在生成的最大值更大的值,另外两台机器都得做调整。
> 另外需要记录当前机器生成的最大值,在机器异常重启后进行恢复。
方案三:
使用号段。
>具体做法是在数据库中存储一个最大值字段MaxValue,然后开始计数,仅当值到达MaxValue后再更新最大值(一种预先分配的思想,仅记录最大值)。
>如:数据库最大值为10000,每次到达后步长+10000,发号机当前值为0,则各业务从发号机取号,每次发号+1,则到达10000后,更新数据库,数据库中最大值变更为20000,发号机器从10000逐渐增加到20000。
>如果各业务想进行隔离,则数据库中可以存储该业务方ID。
方案四:
基于雪花算法(Snowflake)
该算法是twitter公司内部分布式项目采用的ID生成算法。
使用了8字节(64位),比MongoID位数少4字节,具体如下:
![](https://www.imflybird.cn/static/img/2020/Snowflake.png)
其生成的结果为int64。其中第一位保留不用(正数),其余位具体见上图。
其中机器ID最大为:1024,
自增序列号最大为4096,即1毫秒内最多生成4096个数,如果需求超过,需要等待到下一毫秒(qps高达4096000,一般业务基本用不到),可支持使用
2^41/(1000*3600*24*365)=69.7年,且无需借助数据库,可以说性能很高,而且因为其毫秒时间戳设计,如果不是1毫秒内连续生成,则就不会连续。
那雪花算法有什么缺点吗?
那就是时间回拨。雪花算法依赖系统时间,如果出现了时间回拨,则生成的ID就无法保证全局唯一了。
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案吗?
我希望在雪花算法基础上做出这样一款分布式ID生成:
>1.生成ID时不依赖系统时间,这样就不会有时间回拨.
>
>2.性能更高:毕竟每次调用系统时间也是有不少时间消耗。
>3.最小依赖,无需运营。这样在新增机器,或者机器重启时无需人工运营。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款分布式ID生成器-[流星算法](https://github.com/TheFutureIsOurs/meteor)。
先上下其和[雪花算法](https://github.com/TheFutureIsOurs/learncode/blob/master/snow/snow.go)的benchmark对比。
运行机器:联想小新pro13 Ryzen 5 3550H
go版本:1.15
goos: windows
goarch: amd64
BenchmarkSnowflake-8
4917643 244 ns/op 0 B/op 0 allocs/op
BenchmarkMeteor-8
52173231 22.6 ns/op 0 B/op 0 allocs/op
可以看出流星算法比雪花算法快10倍,下面介绍下流星算法。
方案五:
[流星算法](https://github.com/TheFutureIsOurs/meteor)
也是64位,
算法组成:
![](https://www.imflybird.cn/static/img/2020/meteor.png)
设计初衷:
第一位同样保留(正数)
Data位为当前NodeID被创建时的秒级差,这样只在NodeID创建时需要依赖系统时间,后续生成ID时就无需系统时间,就可以防止时间回拨。
NodeID位为节点ID,为了确保生成ID唯一,如果发生了新增机器或服务重启,则NodeID需要每次增加。这样即使发生了时间回拨,由于NodeID唯一,则可以保证最终生成ID唯一性。
自增序列号,11位,最大2048。每次生成,自增序列号+1,当加满后,Data位+1。
随机数位,3位。为什么不把自增序列号和随机数位合成为自增序列号位呢?主要是为了特性4:非连续性。
雪花算法在生成时依赖了毫秒,时间位很细,只有都在这一毫秒内连续生成的ID才会连续,这种条件非常苛刻(qps达到4096000生成才会连续)。
所以加了这个随机数位来保证生成的ID非连续。那随机数如何生成呢?大多数随机数以系统时间作为种子,但是这样就达不到去系统时间的高性能了,我希望一种不依赖系统时间的高效随机数生成算法。最终选用了[Xorshift算法](https://en.wikipedia.org/wiki/Xorshift)。
生成10个ID如下:
5016762319896585
5016762319896596
5016762319896600
5016762319896614
5016762319896616
5016762319896626
5016762319896635
5016762319896640
5016762319896651
5016762319896656
总结下来就是,
>1.NodeID创建时依赖当前系统时间,但是生成时不需系统时间来达到去系统时间化,这样就解决了时间回拨。
>2.NodeID每次需要跟以前不重复。这样就保证了全局唯一。
>3.随机数位保证了生成ID非连续。
在使用时可以使用Mysql自增ID来注册NodeID。
有疑问加站长微信联系(非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