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
前言
本文来自 GopherCon 2019 的一个演讲,首先从一个计算文本字数的 go 程序与 wc 对比,通过 profile CPU 与内存逐步优化性能,涉及 Go 的并发模型及逃逸分析。然后由一个绘制曼德勃罗分形图的程序,讨论并发程序的执行追踪(trace)及并发程序能带来的性能提升的边界。
pprof & trace
Go 内置的生态提供了大量的 API 及工具用于诊断程序的逻辑及性能问题。它们大致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 Profiling:Profiling 工具(如 pprof)用于分析程序中的复杂度与开销,如内存使用及函数调用频率等,并通过它们来标识程序中开销最大的部分。
- Tracing:Tracing 用于分析某次调用或用户请求的整个流程中的延迟。其支持跨进程,并展示整个系统中每个组件所花费的时间。
- Debugging:Debugging 能够检验程序状态及执行流,能够暂停程序并检验其执行。
- Runtime statistics and events:收集分析运行时统计及事件并提供程序健康状况的高级综述。尖峰/度的倾角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吞吐量,利用率和性能的变化。
更多关于 pprof 与 trace 的信息见:golang.org/doc/diagnos…
使用 pprof 分析 CPU 或内存使用
如下是一个文本字数计算程序,带着几分 Code smells,我们将通过 pprof 逐步分析程序中到底有哪些问题。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io"
"log"
"os"
"unicode"
)
func readbyte(r io.Reader) (rune, error) {
var buf [1]byte
_, err := r.Read(buf[:])
return rune(buf[0]), err
}
func main() {
f, err := os.Open(os.Args[1])
if err != nil {
log.Fatalf("could not open file %q: %v", os.Args[1], err)
}
words := 0
inword := false
for {
r, err := readbyte(f)
if err == io.EOF {
break
}
if err != nil {
log.Fatalf("could not read file %q: %v", os.Args[1], err)
}
if unicode.IsSpace(r) && inword {
words++
inword = false
}
inword = unicode.IsLetter(r)
}
fmt.Printf("%q: %d words\n", os.Args[1], words)
}
复制代码
这里我们有一份用于测试程序的文本文件,1.2 M 大小。
$ ls -lh moby.txt
-rw-r--r-- 1 f1renze staff 1.2M Jan 19 16:32 moby.txt
复制代码
我们跑一下程序看看,读取 + 单词计数一共花了 2 秒钟,这好像不太行。
$ time go run main.go moby.txt
"moby.txt": 181275 words
2.13 real 1.41 user 1.81 sys
复制代码
我们先 profile 一下 CPU,如下在代码中加上生成 profile 文件的代码段:
func main() {
# 添加以下代码
cpuProfile, _ := os.Create("cpu_profile")
pprof.StartCPUProfile(cpuProfile)
defer pprof.StopCPUProfile()
....
复制代码
重新执行程序然后以 web 形式启动 pprof(需要先安装 Graphviz):
go tool pprof -http=:8081 cpu_profile
复制代码
默认界面就是一个详细的函数调用关系、耗时图。这里主要有三个分支。
先来看最右边,syscall.syscall
共占用 cpu 0.93s,为啥在 syscall 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嘞?我们带着问题看一下原始代码,看到在 for 循环中程序不断调用 readbyte
方法读取文件:
...
for {
r, err := readbyte(f)
if err == io.EOF {
break
}
...
复制代码
而在此方法中,每次都只读取一个字节:
func readbyte(r io.Reader) (rune, error) {
var buf [1]byte
_, err := r.Read(buf[:])
return rune(buf[0]), err
}
复制代码
问题就出在这!
正是未缓冲的频繁读取导致了长时间的 syscall 占用,这还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看调用栈的左边,runtime.pthread_cond_signal
与 runtime.pthread_cond_wait
分别花费了 0.58s 与 1s。
由于 go 的协程由内置的调度器进行调度,即 GMP 模型,每个 P 分配一个 M (实际 OS 线程)执行 G,当执行 G 的 M 陷入同步阻塞系统调用(如 文件 IO)时,P 会被转移到新的 M (新建的 OS 线程或线程缓存)上。如下图:
M1 执行 G 时陷入系统调用,调度器将 M1 与 P 分离(G1 仍与 M1 连接),并为 P 分配 M2 ,然后从 P 的 Local Run Queue 选择 G2 执行(此时在 M2 上进行上下文切换)。
当 G1 发起的同步阻塞调用执行完时,G1 会被移回 P 的 Local Run Queue 。而 M1 加入线程缓存中。
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多次系统调用带来的开销,加上陷入系统调用的 M 导致 P 的转移,使得程序性能非常差。
查明原因后我们优化一下代码:
words := 0
inword := false
# 返回带缓冲的 io.Reader
b := bufio.NewReader(f)
for {
# 由 buffer 中读取
r, err := readbyte(b)
if err == io.EOF {
break
}
复制代码
查看运行时间,仅为之前的执行时间的零头:
$ time go run main.go moby.txt
"moby.txt": 181275 words
0.63 real 0.29 user 0.25 sys
复制代码
再次查看 CPU profile ,发现只剩下一个分支了,因为程序中只有一次系统调用,耗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显然针对 CPU 的 profile 不能提供给我们更多信息了,接下来我们 profile 一下程序内存使用。
为了演示此处将采样率修改为 1,profiler 会收集全部内存分配信息。(一般不推荐这么做,因为这会拖慢程序运行效率)
func main() {
# 将之前 profile CPU 的代码注释掉后添加以下代码
memProfile, _ := os.Create("mem_profile")
runtime.MemProfileRate = 1
defer func() {
pprof.WriteHeapProfile(memProfile)
memProfile.Close()
}()
...
复制代码
查看调用栈及内存分配展示
可以看到 main.readbyte
分配了 1.2 m 的内存,与 moby.txt 文件大小相同,点击 source 查看内存分配具体位置:
对比一下 main
函数与 readbyte
函数,可以看到 bufio 返回的 reader 仅占 4kb 内存而 readbyte
中的 buf
数组却分配了 1.2 mb 的内存!
由于 buf 这个数组在函数中声明,理论上应该被分配函数栈空间上,随着函数返回直接释放。然而 profile 结果似乎不是这样,我们来看下编译器的逃逸分析日志:
$ go build -gcflags=-m main.go
# command-line-arguments
...
./main.go:15:6: moved to heap: buf
./main.go:43:21: moved to heap: buf
....
复制代码
省略无关信息,此处可以看到编译器将本是函数中局部变量的 buf 分配到堆上。由于变量被分配到堆或栈上是由 go 编译器决定的,每次进入 readbyte
函数时声明的 buf 都被分配到堆上,加起来的内存大小即为文件本身的大小。
我们将 buf 改为全局变量再次 profile,问题解决:
使用 Trace 分析 Groutine 执行过程
pprof 足够强大,但通常 Go 程序中包含了大量的并发操作,此时 profile CPU 或内存或许已经不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而官方提供了超级好用的 trace 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高并发程序的性能。
这是一个支持多种工作模式的绘制曼德勃罗分形图(Mandelbrot set)的程序,其主要工作是根据每个像素的坐标计算出值并填充颜色,无需了解具体细节因为本文的重点是 trace:
// mandelbrot example code adapted from Francesc Campoy's mandelbrot package.
// https://github.com/campoy/mandelbrot
package main
import (
"flag"
"image"
"image/color"
"image/png"
"log"
"os"
"sync"
)
func main() {
var (
height = flag.Int("h", 1024, "height of the output image in pixels")
width = flag.Int("w", 1024, "width of the output image in pixels")
mode = flag.String("mode", "seq", "mode: seq, px, row, workers")
workers = flag.Int("workers", 1, "number of workers to use")
)
flag.Parse()
const output = "mandelbrot.png"
// open a new file
f, err := os.Create(output)
if err != nil {
log.Fatal(err)
}
// create the image
c := make([][]color.RGBA, *height)
for i := range c {
c[i] = make([]color.RGBA, *width)
}
img := &img{
h: *height,
w: *width,
m: c,
}
switch *mode {
case "seq":
seqFillImg(img)
case "px":
oneToOneFillImg(img)
case "row":
onePerRowFillImg(img)
case "workers":
nWorkersPerRowFillImg(img, *workers)
default:
panic("unknown mode")
}
// and encoding it
if err := png.Encode(f, img); err != nil {
log.Fatal(err)
}
}
type img struct {
h, w int
m [][]color.RGBA
}
func (m *img) At(x, y int) color.Color { return m.m[x][y] }
func (m *img) ColorModel() color.Model { return color.RGBAModel }
func (m *img) Bounds() image.Rectangle { return image.Rect(0, 0, m.h, m.w) }
// SEQSTART OMIT
func seqFillImg(m *img) {
for i, row := range m.m {
for j := range row {
fillPixel(m, i, j)
}
}
}
// SEQEND OMIT
func oneToOneFillImg(m *img) {
var wg sync.WaitGroup
wg.Add(m.h * m.w)
for i, row := range m.m {
for j := range row {
go func(i, j int) {
fillPixel(m, i, j)
wg.Done()
}(i, j)
}
}
wg.Wait()
}
func onePerRowFillImg(m *img) {
var wg sync.WaitGroup
wg.Add(m.h)
for i := range m.m {
go func(i int) {
for j := range m.m[i] {
fillPixel(m, i, j)
}
wg.Done()
}(i)
}
wg.Wait()
}
func nWorkersFillImg(m *img, workers int) {
c := make(chan struct{ i, j int })
for i := 0; i < workers; i++ {
go func() {
for t := range c {
fillPixel(m, t.i, t.j)
}
}()
}
for i, row := range m.m {
for j := range row {
c <- struct{ i, j int }{i, j}
}
}
close(c)
}
func nWorkersPerRowFillImg(m *img, workers int) {
c := make(chan int, m.h)
var wg sync.WaitGroup
wg.Add(workers)
for i := 0; i < workers; i++ {
go func() {
for row := range c {
for col := range m.m[row] {
fillPixel(m, row, col)
}
}
wg.Done()
}()
}
for row := range m.m {
c <- row
}
close(c)
wg.Wait()
}
func fillPixel(m *img, x, y int) {
const n = 1000
const Limit = 2.0
Zr, Zi, Tr, Ti := 0.0, 0.0, 0.0, 0.0
Cr := (2*float64(x)/float64(n) - 1.5)
Ci := (2*float64(y)/float64(n) - 1.0)
for i := 0; i < n && (Tr+Ti <= Limit*Limit); i++ {
Zi = 2*Zr*Zi + Ci
Zr = Tr - Ti + Cr
Tr = Zr * Zr
Ti = Zi * Zi
}
paint(&m.m[x][y], Tr, Ti)
}
func paint(c *color.RGBA, x, y float64) {
n := byte(x * y * 2)
c.R, c.G, c.B, c.A = n, n, n, 255
}
复制代码
我们跑一下看看,有点慢:
$ time go run mandelbrot.go
1.93 real 1.70 user 0.27 sys
复制代码
由于默认工作模式是顺序执行计算,程序本身除了创建文件及图片编码操作也没有其他额外的 IO 操作,代码上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有限。这里我们直接使用 trace 看一下分析结果,首先加入生成 trace 代码段:
func main() {
var (
height = flag.Int("h", 1024, "height of the output image in pixels")
width = flag.Int("w", 1024, "width of the output image in pixels")
mode = flag.String("mode", "seq", "mode: seq, px, row, workers")
workers = flag.Int("workers", 1, "number of workers to use")
)
flag.Parse()
# 加入以下代码段
var fn string
switch *mode {
case "seq":
fn = "trace.seq"
case "px":
fn = "trace.px"
case "row":
fn = "trace.row"
case "workers":
fn = "trace.workers"
}
traceFile, _ := os.Create(fn)
if err := trace.Start(traceFile); err != nil {
log.Fatal(err)
}
defer trace.Stop()
....
复制代码
运行程序后使用 go tool trace trace.seq
在 Chrome 中查看:
Tips: Shift + ? 查看命令帮助,w/s 放大 / 缩小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只有 Proc 0 一直在工作,其他几乎都处于闲置状态,由于不同像素的计算任务彼此独立,据此可以将计算任务交由不同的 Goroutine 来完成。
既然如此,我们换个工作模式,直接并行化计算每个像素,程序中已经给出了实现:
func oneToOneFillImg(m *img) {
var wg sync.WaitGroup
wg.Add(m.h * m.w)
for i, row := range m.m {
for j := range row {
go func(i, j int) {
fillPixel(m, i, j)
wg.Done()
}(i, j)
}
}
wg.Wait()
}
复制代码
我们切换到对应的 px 工作模式看看:
$ time go run mandelbrot.go -mode px
2.01 real 7.26 user 2.90 sys
复制代码
好吧,非常奇怪的是程序居然更慢了,我们使用 go tool trace trace.seq
看一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生成的 trace 文件大小取决于 Goroutine 数量,运行这条命令会比较慢
由于 Goroutine 数量过多,可以看到 trace 文件被分为许多片段,查看其中一个片段:
这回没有空闲的 Proc 了,但执行流似乎断断续续的,放大后看非常明显:
所以问题就出在这,并发粒度太小了,每个 Goroutine 的工作量太小,甚至抵不上启动及调度的开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过多的 Groutine 也会带来额外的负担。
接下来我们调整一下并发粒度,将每一行的计算任务分配到不同的 Goroutine 上,对应的模式及源码如下:
time go run mandelbrot.go -mode row
0.85 real 1.85 user 0.32 sys
复制代码
func onePerRowFillImg(m *img) {
var wg sync.WaitGroup
wg.Add(m.h)
for i := range m.m {
go func(i int) {
for j := range m.m[i] {
fillPixel(m, i, j)
}
wg.Done()
}(i)
}
wg.Wait()
}
复制代码
可以看到明显比之前两个模式要快上许多,看下 trace 如何:
像素计算部分执行流看起来极度舒适,并且充分利用了 CPU 资源,12 个线程全部跑满(超线程的 6 核 CPU)。放大后可以看到 Goroutine 之间几乎没有空隙,不禁赞叹 Go 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
当然,这种模式依然有其缺点,注意到 trace 界面最上方 Groutine 一栏中有一个明显的波动,尽管我们调整了并发粒度其依然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 Goroutine 然后依次执行它们。实际上由于 CPU 核数是固定的,同一时间并行执行 Goroutine 的 OS 线程数也是固定的,由此我们可以将 Goroutine 池化复用,节省资源,其通常被称为 Worker Pool。
Worker Pool 有非常多种实现,但是却大同小异,首先启动一定的 Goroutine 作为 Worker,然后 Worker 通过 Channel 消费需要执行的 Task。程序中给出了一个简单实现如下:
func nWorkersPerRowFillImg(m *img, workers int) {
c := make(chan int, m.h)
var wg sync.WaitGroup
wg.Add(workers)
for i := 0; i < workers; i++ {
go func() {
for row := range c {
for col := range m.m[row] {
fillPixel(m, row, col)
}
}
wg.Done()
}()
}
for row := range m.m {
c <- row
}
close(c)
wg.Wait()
}
复制代码
我们看一下执行时间,比 row 模式要快一些。这里要注意的是需要手动指定 Worker 的数量,等同于当前硬件最大支持的线程数,可以在 Go 中使用 fmt.Println(runtime.NumCPU())
查看。
time go run mandelbrot.go -mode workers -workers 12
0.74 real 1.86 user 0.26 sys
复制代码
查看 trace 可以看到计算阶段始终保持着等同于 Worker 数量的 Groutine 在运行
Worker Pool 非常好用但也不是银弹,不同方案适用于不同场景,此处不过多讨论。回到当前程序本身,这几种方案最终加速的都是计算任务部分,要想加速图像编码部分难度无疑会提升几个档次。
Amdahl's law
而并行化能够带来的加速也不是无限的。如上图,阿姆达尔定律(Amdahl's law)表示了并行处理器数量与效率提升的关系,加速程序的关键取决于其中必须串行执行的部分(比如 mandelbrot 这个程序最快时也需要花费约 50% 的时间用于编码图片)。当程序中 95% 的执行都可以并行化时,即使将 CPU 数量提升到数千个,加速效率也只能限制在 20 倍。
总结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演讲,深入浅出地讲述了 Go 性能分析的三种方式,其中还涉及了许多底层的知识点。觉得意犹未尽的朋友可以看看作者的相关文章 ???? dave.cheney.net/high-perfor…
有疑问加站长微信联系(非本文作者)